我闻望江县,麹令抚惸嫠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士大夫的功业德行已经衰落,文风也日益败坏。

只见山中的石头,被立在路旁成了石碑。

碑文里记起功勋来一概像姜太公,写到品德时全都如孔夫子。

并且以字多为贵,千百个字就价值万贯钱。

写文章时不管对方是什么人,反正想见到的话也要等到下辈子了。

只想哄愚蠢的人开心,也不理会贤明的人嘲笑。

这难道仅仅是让贤明的人嘲笑吗,传到后世还会引起后代人的怀疑。

古石上生着苍苔的刻字,哪里知道原来是令人羞愧的吹捧之辞!

我听说望江县的县令,叫麹信陵,能安抚鳏夫寡妇。

在任时有仁政,但名声并没有传到京师。

他身死之后遗体要归葬故乡时,当地老百姓纷纷在路口拦住不放。

拉住灵车的辕子不让归葬,最后只能留葬在江边。

到现在说起他的名字,男女老少都感激涕零。

没有人为他立碑碣,只有当地人知道他的事迹。

注释

立碑:一作“古碑”。

陵夷:山陵变为平地,喻文风衰颓。

“铭勋”二句:一作“勋名悉太公,德教皆仲尼”。铭,记。太公,指姜太公吕尚。仲尼,孔子的字。

赀(zī):通“资”,钱财。

愧词:在碑文中替人家乱吹捧而感到内心有愧。蔡邕为郭泰作碑,谓卢植曰:“吾为碑铭多矣,皆有惭德,唯郭有道无愧色耳。”见《后汉书·郭泰传》。

“麹(qū)令”句:原注“麹令名信陵”。麹信陵,曾任望江县令,为政清廉有政声。曾作《投石祝江祈雨文》,云:“必也私欲之求,行于邑里,添黩之政,施于黎元,令长之罪也,神得而诛之。岂可移于人以害其岁?”

江湄:江边。

碑碣:长方形的刻石叫碑,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龚克昌 等.白居易诗文选注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8:75-90

2、吴大奎 马秀娟.元稹白居易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174-182

3、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362-363

4、严杰 选编.白居易集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4:54-6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