滴滴快的跟Uber死磕 投入10亿元能烧多久?

3.10亿投入能烧多久?

滴滴快的到底烧了多少钱在培养用户习惯?笔者觉得或许自家人也不是很清楚,单翻看二者合并前的各自融资总计,滴滴是8亿1800万美元,快的也有7亿9016万美元。两家合并后账面还有多少钱,只有内部人知道,但是做个简单的数学计算题,二者既然需要合并,显然前者的钱已经烧的差不多了,那这个数字就是16亿816万美元!烧钱时间是两年半。

“桔色星期一,免费打滴滴”,很多朋友已经在微信群里被这条广告刷了屏,每个礼拜的礼拜一,整个快车使用是免费的,每个人每天两次是15元的免单,滴滴快的这次的烧钱金额是10亿元人民币,在12个城市上线,准备4天的时间为1000万用户提供服务。10亿元能烧多久,滴滴快的的答案是4天,每天花掉2亿5000万,这个烧钱速度确实令人咋舌,此前2年半烧钱16亿美元,也才是每天19万美元。

强龙和地头蛇谁更有机会?

程维说,我们完成了一件互联网历史上面都没有人做到的最成功的合并。这话目前来说很正确。互联网撕逼到合并的案例,滴滴和快的不是第一家。比如之前的优酷土豆合并,还有后来者58同城和赶集网。但是优酷并购土豆后,将后者包括创始人王微在内的大部分管理层全部扫地出门,而58同城和赶集网刚刚结婚,所以还看不出端倪。那么,滴滴快的的成功率有几成?

1.强龙和地头蛇,谁更懂中国市场?

一边是土生土长的地头蛇滴滴快的,另外一方是外来的Uber。究竟是谁更懂中国市场呢?如果我们轻易的判断是滴滴快的,显然可能错了。此前Uber曾经在北美、印度,以及国内的北京、广州上线各种如出位的营销方式,机动三轮车、飞机、摇橹船以及老爷车等等,Uber将打车软件的强运营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滴滴快的显然也不弱,在补齐这些营销上的玩法之后,更推出了借助微信上的红包方式,从用户角度来说,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用户操作来说,更加容易和被接受。一方是营销出位,席卷全球的外来和尚,另一方则是将红包玩的令人剁手的土鳖,似乎目前还能有结论。

2.共享经济依然是烧钱游戏,谁更持久?

中国一天有4.5亿人要出行,其中有3000到5000万是出租车和专车用户,还有1.5亿自驾,将近2亿的公交或者地铁用户。显然这个单一市场的潜力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。滴滴快的这次10亿依然是培养用户习惯的七伤拳出招方式,但收效如何不得而知。2014年Uber扩张了6倍,获得了24亿美元投资,营收20亿美元,2015年的目标是百亿美元。

滴滴快的呢?2014年两家公司的合计收入只有2500万美元左右,差不多也就是Uber两天的收入,如果横向对比汽车租赁公司,如神州租车的年营收在6亿美元以上,小得多的一嗨租车也有1亿美元。这个显然无法令野心巨大的滴滴快的不满意。不论国内国外,共享经济依然还是烧钱游戏,和Uber在全球人人喊打相比,滴滴快的的优势不在过去的营收,而是如何将自己的模式变成国人的打车习惯,据称腾讯从2014年第一季度开始,已经不再为滴滴输血,那么论如何将打车做得持久,那就要看谁家的运营和资源整合实力了。

3.谁对资源整合力最强,将会赢得最终胜利

滴滴快的在5.22媒体沟通会上喊出了潮汐战略,用户叫出租车,如果60秒之内没有应答,系统会自动的判定附近的专车、快车和马上上线顺风车的运力,帮助你把别的车整合过来,如果用户接受这个价格,可以做到100%应答,在高峰期整合所有的运力,能够让出租车叫车用户100%应答。显然,滴滴快的这个做法很接地气,打车只是一个基本的服务,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叫到车,才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。在国内市场,滴滴和Uber风格迥异,但必然绕不开用户打车的需求问题。

滴滴快的在将各类闲散出行工具进行整合,这是一个非常可持续行的良性思维方式,而Uber最近在刺激车主,扮演土豪。笔者此前打过一次宝马5系从望京到中关村,价格只有出租车的50%,但车主却可以获得比出租车全价多1.5倍的收入,这是滴滴快的在一年多前在玩的补贴,相比而言,婚后的滴滴快的已经理性了很多。

不论O2O的故事如何讲述,必然绕不过残酷的营收压力和用户需求解决效率。滴滴快的在国内暂时走在了Uber前面,但土豪Uber更加后劲十足。土鳖滴滴和土豪Uber,谁能成为中国市场的老大,并非资本、运营等商业方式能决定的,因为易到用车的前车之鉴,依然在眼前时刻提醒对手们。